公辦學校的變化其一
首先,先說說義務教育本身。
咱們國家對于義務教育的定義是:義務教育是國家統(tǒng)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、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,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(yè)。
總結一下: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、免費性、普及性三個基本特點。
因此可以理解義務教育實質上是一種“無差別”的基礎教育。在這種教育理念下,學校之間不能有大的差距,教育內容也不能有太強競技性,總之要的是整齊劃一。
所以,什么類似伊河路、互助路、文一、隴西、鄭東外國語等等所謂的區(qū)域公立名小,未來必須是一致的教學水平;再往初中說,鄭州外國語、73中、57中、省實驗、4中.....也都應該是一致的教學水平。
規(guī)定下不能有誰強,誰弱之分,就是這么個意思。
民辦學校降溫的同時,優(yōu)質的公辦學校不可能放著不管,也要降溫。
目前,鄭州公辦初中的劃片區(qū)入學采用的是“單校劃片”的方式,即一個小區(qū)對應一所學校。所以,為了避免學區(qū)房的概念將再次熱起來,未來的下一步的公立初中劃片政策就可能采用:多校劃片。
多校劃片,提出的時間,其實比民辦學校的“搖號”要更早,這個政策在其他城市,已經實施很久了。
2015年11月26日,當時的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,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“多校劃片”,也就是一個小區(qū)對應多個小學初中,讓買了學區(qū)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,當時還點名了24所城市,其中就有鄭州。
目前多校劃片的城市有:北京、南京、福州、長春.....
這個政策簡單的說:就是劃片初中的搖號政策。
比如在鄭州,家庭周圍距離近的有102中、44中、57中、4中,四所學校,按照原先政策應該劃片4中。但是,如果是按照多校劃片,就變成了四所學校隨機劃片。
所以說,“全民搖號”針對的不僅是民辦學校,公辦學校未來的改革方向也將是在大片區(qū)下的搖號錄取,買了“學區(qū)房”也未必一定能上好的公立學校。
初中階段的變化其二
除了升學階段的變化,體制內的考評也在不停的變化。雖然現(xiàn)在僅僅在某些城市作為試點工作,不過一旦成功,依然是大面積推進。
除了搖號,體制內學校,將全面關注孩子們的內在成長,提高素質化程度,提高孩子們的思考能力,通過政策逼著公辦學校進行內部改革。
2018年10月,深圳中考引入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,一共有25個可得分項目,每項的最高分值為4分。
參加公益活動、志愿者活動、社區(qū)服務等累計24小時及以上可得4分;參與學習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活動2次及以上,與國際友好學校(含港澳臺)交換學習、聯(lián)合調研,或參加國際事務會議、講座、社團等活動2次及以上可得4分;參與海內外研學旅行或社會調研1次及以上,并撰寫調研報告可得4分.....
別小看這些綜合測評,它在升學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:
1.在學業(yè)考試成績同等的情況下,綜合素質表現(xiàn)評價等級高者優(yōu)先錄取;
2.作為自主招生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條件;
3.省一級普通高中學校招生錄取時,思想品德方面五個學期的總得分不得少于60分。
這意味著,即便考分一樣,綜評差了一分的學生,也會被優(yōu)秀高中拒之門外。
減少機械性、記憶性試題比例、提高探究性、開放性、綜合性試題比例,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,提升試題情景設計水平,是目前體制內在追求的教育目標,讓孩子們擺脫考標準化分數(shù)的束縛,培養(yǎng)真正的學習能力和健全人格。
不過,深圳試點,由于新方案太過于沖擊,目前方案也改變了很多。
雖然,深圳的試點工作在不停的改變,但是,各個一線城市體制內中小學簡歷的遞交,都在說明應試教育慢慢在改革。
只不過,體制內畢竟是一艘巨輪,改變不是一朝一夕,需要時間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:未來成績不再只有一次,或者一個參考標準。體制內外,綜合素質培養(yǎng)的占比不斷在增加,單單考一次成績進入名校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。
同時,體制內教育也在發(fā)現(xiàn),下一輪時代巨變的主角人工智能,標準化的教學,需要解決更加深層的問題。
第一、當人力不再是降低成本手段的時候,就需要用來增加價值。也就是說,孩子們未來能做哪些機器人完成不了的事。
第二、這個時代,智能數(shù)據(jù)已經開始抓住了人們的喜好,一大部分人正在被機器安排。
說簡單一點:你接收到的信息,都是你的偏好帶來的選擇。
對于未來一個沒有思考能力的人來說,他也只不過是人工智能流水線上的一個服務對象,被它們的標準化作業(yè)“個性化”了。
再往深一點說,人工智能給你了一個遐想的世界,同時讓你的世界越走越窄。
所以很顯然,如今的標準化教學方式下,孩子們往往缺少的就是獨立思考,站在發(fā)展的角度,體制內,甚至父母們也必須要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支持。
想一想,當我們培養(yǎng)出的人都像機器一樣的時候,這樣的人最終也會被機器人所取代。
鄭州教育公平化
教育越加公平化,從另一方面來說,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們一起進步,至少在義務教育階段內,父母們不能撒手,對于教育要越加上心。
別忘了,在孩子們進清華、北大之前,孩子們已經有了適應清北課堂的能力。說句難聽的話:如果父母越差,越不用心,就應該消耗越多的教育資源,那么,這就是赤裸裸的在懲罰努力的好父母。
培養(yǎng)一個高素質的孩子,就需要花時間與金錢,再多借口,別人也不會養(yǎng)好你的孩子。
當然,接受平庸不丟人,畢竟世界上只有一個馬云,淘寶用戶卻有10億多。
還是那句話:不愿投入時間與金錢建設家庭,誰也不欠你一個避風港;不愿投入時間與金錢溝通感情,誰也不欠你一個好愛人;不愿花時間與金錢培養(yǎng)孩子,誰也不欠你一個好孩子!
最后,孩子若是成功了,就是家長的功勞;孩子若是平庸了,就是他自己的問題,憑什么?
所以,少抱怨多投入,言傳身教很重要,父母們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精力預示著收獲怎樣的孩子。
畢竟,偷懶的父母們再嫉妒,也無法請求相關部門禁止其他父母們的努力。